食品安全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刑法重点打击的对象,今天,请跟小编来看一起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
基本事实:
2016年至2022年期间,被告人李某、刘某以营利为目的,从外地购买含西地那非成分的口服类保健品,并在其经营的位于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的保健品店内对外出售。经查,二被告人在2022年期间向多人销售上述保健品共计2万余元。
本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李某、刘某违反国家食品卫生管理法规,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的食品,其行为均已构成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且系共同犯罪。鉴于二被告人具有自首、认罪认罚及主动缴纳惩罚性赔偿金等量刑情节,本院以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分别判处被告人李某有期徒刑八个月,并处罚金三万元;被告人刘某有期徒刑七个月,并处罚金二万元,同时禁止二被告人在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三年内从事食品生产、销售及相关活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 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九条 下列物质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的“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
(一)因危害人体健康,被法律、法规禁止在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中添加、使用的物质;
(二)因危害人体健康,被国务院有关部门列入《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保健食品中可能非法添加的物质名单》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告的禁用农药、《食品动物中禁止使用的药品及其他化合物清单》等名单上的物质;
(三)其他有毒、有害的物质。
法官提醒:
食品安全无小事!对于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的犯罪行为,我国刑法一直秉持“零容忍”的打击态势,一旦实施了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的行为,即可依法定罪处刑,并未设置入罪门槛。因该类犯罪行为危及众多不特定消费者的人身安全,损害了社会公益,行为人除承担刑事责任外,依法还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同时,提醒广大消费者要提高对有毒、有害食品危害性的认识,理性选择、谨慎购买保健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