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法官,你怎么判决我向原告偿还债务,明明就是我父亲的欠款,我也没有实际继承父亲遗产,判决内容我不服,我要上诉!”被告在收到法院电子送达的判决书后,立即给承办法官温馨拨通了电话。
案件详情
被告父亲生前欠付原告修理费,被告父亲去世后原告上门找到被告,要求偿还其父生前所欠修理费,被告偿还了部分修理费后,对下欠修理费以自己的名义向原告出具借条一张,并在借条下方签名捺印。
因下欠修理费未偿还,原告一纸诉状将被告诉至法院。开庭当天,原、被告见面后矛盾升级、恶语相向,承办法官多次维持庭审秩序,原、被告仍各执己见并拒绝调解,最终法官依法作出判决。
判后答疑
被告收到判决书后,非常不解又满腹委屈:明明不是自己的欠款、又没有继承父亲遗产,为何却要承担还款责任?承办法官遂进行判后答疑,为其讲解法律规定,并结合案情综合分析当事人合意、重新结算确认的民法效力,从新的债权债务关系等各个角度进行了答疑。
案结事了
在承办法官耐心的释法说理下,这份纸上判决“走进了”被告的心里,被告认可了判决书内容,听到电话那头被告语气缓和,承办法官继续抚慰被告情绪,并释明逾期不履行的法律后果。最终,被告表示愿意当日履行完毕判决内容,承办法官遂为原、被告“搭桥”,双方再次添加了微信,被告向原告转款,原告在法院的见证下出具收条。至此,双方当事人解心结、解法结、该案圆满办结!
司法审判是一项“守心”的工作,判后答疑与督促履行是审判工作的延伸,亦是法官的职责所在。通过判后答疑使得法理情理相结合,让司法裁判“文本法”更加契合人民群众“内心法”,而督促履行加速兑现当事人胜诉权益,使得案件在进入执行程序前实现案结事了,最大程度节约了司法资源。下一步,东胜区人民法院将继续秉承“如我在诉”理念,依法能动履职,不断提高服判息诉率和自动履行率,写好司法审判的“后半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