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大量关于诉讼的经验、得失,对于我们推进调解及审判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应当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善于汲取其中的养分,助力调解、审判工作。
以《周易》为例,其中有云“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此《讼》之所由来也,故曰“讼有孚窒”。“有孚”者,必其中有可信之实,无其实,即是虚妄。然在我有可信之实,而为彼所窒塞,则可信者不能自伸,是以有讼。至既讼矣,虽有可信之实,亦当惕厉恐惧,得伸而止,尚可获吉也;若健讼不已,终极其事,则必凶也,故曰“惕中吉,终凶”。讼有原告被告两造,有实者直也,无实者曲也,当讼之时,直者固直,即曲者亦必饰曲为直,且用巧辩之辩护士,为之架辞以饰其非,据律以辨其诬。听讼者一不明察,必致坠其计中,而曲直每多颠倒,甚或曲者行贿,听者受贿,势必以曲为直,则直者受冤难伸,是不利也,故曰“利见大人”。“大人”者,刚健中正,居九五之尊位者也,刚而能察,健而能决,中则无偏,正则无私,故能是非立判,曲直无枉也。盖利者利矣,其不利者即陷于危险之地,如涉大川而遇风波。讼为口舌之风波,故《讼》亦曰“涉”。《彖传》曰,“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其戒之深矣。《讼》之为事,大则为战斗.故《讼》继之以《师》。一以口舌争,一以干戈争,皆危事也,凶象也,故以惕为吉,以终为凶。
现在的诉讼,古人已经通过自己的智慧进行了透彻的分析,总结起来就是当事人诉讼要讲究诚信原则,不得缠诉滥诉,尽量调解处理纠纷,及时止损,法官要做到居中裁判、不偏不倚,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张院长讲述的党纪学习教育主题党课以及传统法治文化,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学习纪律的目的是要增强政治自觉、纯洁思想,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了传统文化对调解、审判工作的重要性,这必将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产生深远影响。